《飞机设计》
屠基达:人生难得几次飞
■杨元超 石霞 汪璐
今年5月8日,是国产战机歼教-5首飞成功55周年纪念日。55年前的这一天,试飞员程荣生驾驶歼教-5腾空而起。
短短20分钟的首飞,程荣生激动不已。安全落地后,他紧紧握住时任主任设计师屠基达的手说,这是他飞过的最好飞机。
这款战机,虽貌不惊人却产量过千架。服役46载,为空军培养出1.5万名飞行员,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员摇篮”。
60年的航空设计生涯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屠基达参与设计了歼教-5、初教-6、歼-5甲、歼-7Ⅱ、歼-7M等多型飞机,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人生稀能百,难得几次飞。岂肯不敬业,风雨并言微。”正如屠基达院士晚年自况诗所写的那样,他为设计国产战机倾注全部心血,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航空事业。
72天造出一架新飞机
南昌,新中国第一款自主量产飞机初教-6的诞生地。
1958年8月27日,一架全身喷着红漆、涂着醒目闪电标志的初教-6飞机跃上蓝天。
随后,飞机平稳落地。欢呼声、锣鼓声此起彼伏,偌大的机场成为欢乐的海洋。
铆装14天,总装7天,1天完成试飞前准备工作……人来人往的车间里,主任设计师屠基达,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已经连续20多天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此刻,他的眼睛里充满喜悦和激动。
72天试制一架全新飞机,这样的速度令人惊叹。没有样机,全凭自身钻研探索;没有电动计算机,靠画笔勾勒设计图……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科研人员硬是创造了中国航空战机研制的奇迹。
起初,没人相信他们会成功。有领导建议,先全盘仿制雅克-18初教机更为保险。屠基达知道,这款苏制初教机性能缺陷突出,他坚持要“冒险”,做一些创新设计。
面对前所未有的任务,他们夙兴夜寐、攻坚克难——
“设计室就设在厂办公大楼,晚上从不熄灯。” 负责机翼设计的林梦鹤说,有一次深夜,他与屠基达探讨前起落架与机翼接头零件无法自如旋转的问题。两人苦思冥想到天亮,屠基达突然灵光一闪,想到加装一个斜撑杆的办法。
当时,模线绘制工作在工厂礼堂后台完成。为加快设计进度,屠基达和大家直接把画板搬到试制车间型架上,边敲零件边比划,对飞机进行现场改进。
与其他初教机相比,初教-6不乏创新设计:发动机整流包皮下前起落架舱门收放不协调,屠基达和大家商量直接取消舱门。但是舱门没有了,孤零零的起落架又面临强度不足的问题。他和负责起落架设计的徐国正一起研究,在起落架两边焊上两块钢板,问题迎刃而解。
干系之重,他们谨小慎微、锱铢必较——
初教-6在进行90%静力试验时,机翼前缘扭转大面积失稳,载荷加不上去,临近试飞,整个设计面临推倒重来的风险。
闷热的厂房里,屠基达和技术人员,逐个部位检查,终于发现失稳的问题出在机翼前缘根部,“原来是铆接翼肋时漏了一颗铆钉”。
“设计师笔下有黄金,点滴问题关乎飞机质量,关系飞行员的生命安全。”现场把关加固后,屠基达没有批评人,而是和大家对图纸进行复审,改进生产流程。
情形之急,他们分秒必争、永不言弃——
当时,初教-6正值任务研发的关键期,主起落架要进行落震试验,但苦于没有试验台。时间紧迫,有人便提出,这是极端情况,可以先不试验。
“一切设计都要经过极端情况的试验。”在屠基达坚持下,设计人员自己动手,在室外空地临时支了4根柱子,搭上简易平台,自制吊装设备,完成了落震试验。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下大力气攻克眼前难题。”在徐国正记忆里,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工厂广播里,不停播放鼓舞士气的语录;墙壁上,贴满了“为减轻每克重量而奋斗”的标语。所有研发人员精诚团结、分秒必争,书写了新中国航空史上的一段传奇。
让歼-7脱胎换骨
20世纪70年代,不少飞行员将我国当时最先进的歼-7战机称为“跑得快的近视眼”。
是何缘故?
原来,当时雷达是先进战机的标配。歼-7没有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没过多久,歼-7改进型任务转交给当时国营132厂(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前身),由屠基达担起改进飞机的重任。
“希望能加大飞机作战半径”“加装自动驾驶仪,飞行员出现错觉能自觉纠正”……屠基达跑遍航空兵部队进行调研,把来自一线飞行员的意见一一记录下来,足足写满了两个笔记本。
上一篇:不愧是你!大韩航空头等舱的“飞机餐”竟有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