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设计》
近日,人民网聚焦沈阳所人才队伍建设,相继刊发三篇文章,系列报道了沈阳所的人才密码。本期微信发布的文章为该系列报道之三。
70年前,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战斗机的重要作用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长远考虑,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同年,歼教1飞机开始研制,这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起点;
60年前,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正式成立;
52年前,我国完全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成功首飞,这也意味着我国自行、自主研制高空高速战斗机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9年前,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歼15舰载机在航空母舰首次起降成功,我国航空装备从陆基走向海基……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新型战机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飞向祖国蓝天的怀抱,守卫着祖国的领空。
“没有独立的办公场地,没有先进的试验设备,没有足够的技术经验,只有航空报国的初心和不懈攻关的决心。” 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当年参与设计各型号的科技人员回忆自己与同伴并肩作战时的情景说:“新中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建军90周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每逢有展示国家形象的国事活动,沈阳所从来没有缺席过,那一刻是我们最激动也是最荣光的时刻。”
当年,一批平均年龄仅有22岁的年轻人,远离城市的繁华,披星戴月、艰苦创业,边生产、边建设。从百余人的飞机设计室起步,到成立之初的近千人队伍,如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已培养出7名院士,拥有航空工业集团首席专家11人、特级专家26人、一级专家31人等2000余人的一流科研团队,成为我国重要的战斗机设计研究基地和航空英才的摇篮。
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
怀揣“一定要研制出中国自己设计的战斗机”的坚定信念,1964年,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顾诵芬院士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来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当时,国内尚无喷流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他带领设计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流影响试验方法,他还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鸣等技术难题,圆满完成了歼8飞机研制任务,结束了我国歼击机完全依赖引进的历史。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歼8Ⅱ首飞。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2001年,歼8Ⅱ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步入自主创新发展阶段。
后来,在参加第五届航空工业“科技月”启动会上,顾诵芬院士同与会代表分享了自己参加两院院士大会的所思、所想,“这次大会将科技创新的历史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切实感受到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付诸于行动。”他一直勉励广大航空领域科技工作者,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共同为航空工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20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适时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沈阳所再次勇敢地承担起新机研制的重任。2003年末,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首飞成功,研究所设计技术实现了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通过型号的锤炼,一支掌握三代机设计技术的年轻队伍成长起来,研究所科研设施和设备大幅改善,科研能力跨越提升。
“从跟踪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跨越发展,沈阳所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刘志敏介绍说。
为飞机设计储备战略人才
20世纪以来,全球航空装备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将“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为锤炼出一支能够引领未来战斗机发展的队伍,沈阳所实行“启航、护航、领航”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计划,选拔不同层次的优秀创新人才进入“三航”人才队伍,有针对性予以激励和保障,做好战略人才储备和培养。据不完全统计,2016至2020年沈阳所共引进名校毕业生356人,其中硕士336人、博士20人,所内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已超过一半。目前,沈阳所内有航空工业集团首席专家11人、特级专家26人、一级专家31人,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人获得军科委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上一篇:【系列报道】从这里起飞——沈阳飞机设计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