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设计

造架飞机当毕设 

来源:飞机设计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1.拧成一股绳,协同作战

2.1958年9月22日,“北京一号”在首都机场试飞成功后的留影

3.热火朝天地研制"北京一号"

4."北京一号"指挥部

1957年6月,时任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教研室主任徐鑫福提出了1958年毕业班的毕业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一架真实的飞机。

造什么飞机,大家讨论了半年,一种方案是设计旅客飞机,另一种则是农业飞机。北航时任院长武光拍板定下了轻型旅客飞机这一方案,并取名“北航一号”。

1958年2月,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教育问题座谈会上,北航王大昌、沈元两位副院长汇报了“北航一号”这一计划,周总理欣然支持。

全院师生大受鼓舞,1958年7-9月,在北航的校园里,流传着一句响亮的口号:“大干一百天,飞机飞上天”。准备向国庆献礼。

短短的一百天里,研制一架客机,没有全院各个单位的协同作战是不可能的,学院师生大都被动员起来,参加人员多达1800余人。

学院建立了设计室和工艺室,分别下设10个设计组、3个生产准备车间和5个生产车间。

由于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过大飞机,研制“北航一号”毫无经验可借鉴,更无系统的资料可选用。尤其对建院才5年的北航来说,设计中资料缺乏,实验室设备仪器不全,专用设备极少……困难重重。

5.“北京一号”真机,现保存于北航航空航天博物馆

远在沈阳带领学生实习的北航教师冯宗律也被临时安排了任务,他对此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传来消息说学校要做‘北航一号’,我们马上分了好多组,自己动手操作。我们都是白手起家,什么都没有,就从飞机修理厂拉一些部件回来。所有的飞机部件都在这个车间里做,装完型架,再装飞机。”

参加设计的师生,为了确定一个最合理、最好的设计方案,通宵达旦找资料、算性能、绘曲线,先后提出了11种设计方案。从定型到1958年7月12日画完最后一张图纸,仅用35个昼夜,总共完成了2000张绘图纸,人均日出图量达5.3张绘图纸。

飞机研制成功之后邀请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来剪彩,彭真说:“你们不要叫‘北航一号’,应该叫‘北京一号’。”于是,“北航一号”就改为“北京一号”。

1958年9月24日清晨,在北京首都机场,一架飞机昂首挺立在跑道上,似振翅待飞的矫健雄鹰,这正是“北京一号”的起飞典礼,现场3000多人。试飞员潘国定是民航局第一任总飞行师。

6.“北京一号”总工艺方案,现存北航档案馆

7.“北京一号”设计图纸之一,现存北航档案馆

8.试飞员潘国定驾驶“北京一号”

当飞机以300公里的时速、超低空10米掠过主席台时,全场欢腾。

1958年10月28日,潘国定等又驾驶“北京一号”,历时5天,途径济南、徐州和南京,往返2500公里,圆满完成北京至上海航线的试飞任务。

累计试飞46个起落,飞行30余个小时,经历了多种气象条件的考验,证明飞机质量和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这标志着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飞机胜利地通过了考验。

试飞成功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北京一号’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学校自己设计并制造飞机,更是我国所没有的创举。”

9.时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林枫为“北京一号”起飞剪彩

上一篇: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飞机总体设计课堂教学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