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设计》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航空工业沈阳所项目总设计师、“鹘鹰”飞机常务副总设计师、飞行器新概念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向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据了解,他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所)成立60年来,培养出的第7位院士。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主持完成的三个重点型号飞机的机体研制项目,创造了最快55天完成数字样机设计、发图与样机误差不超过35公斤的记录;精益求精的“0.1mm工程”,只为造出“设计好、制造快、价格廉”的飞机。35年来,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航空工业,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得时间久了,生活、兴趣、专业、家庭全都注入在这里面了。如果有下辈子,我还会选择飞机结构设计!”
航空工业沈飞供图
“干惊天动地事、做默默无闻人”,以沈阳所为舞台,实现家国情怀与个人奋斗高度统一,王向明并不是唯一。60年来,沈阳所培养出了顾诵芬、管德、李明、李天、杨凤田、孙聪、王向明7名院士,还有歼8总设计师、烈士黄志千,党的十七大代表、某型号总设计师赵霞……一代代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英才从这里起飞,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
航空工业沈飞供图
大胆启用年轻人才在项目中挑大梁
1990年出生的富佳伟,不仅是某项目的型号副总设计师,去年还担任了沈阳所最大部门之一——总体气动部副部长,成为了所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今年3月,入职刚满9年的胡延国晋升为飞行控制部副部长,从当“徒弟”做起,三年后独当一面,由连续负责5个项目到担任室副主任、副部长,后来成为航空工业青年岗位能手及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并作为航空工业代表登台领奖。
为充分调动职工持续创新的积极性,沈阳所畅通渠道争取人才、创新机制留住人才、变革模式激励人才,始终践行着“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平台,干成事的给激励”理念,在全所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干事氛围。
航空工业沈飞供图
一路走来,胡延国感叹:“是沈阳所良好的环境,点燃了我青春的激情,加速了我快速成长!”胡延国说的环境,是沈阳所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也是以科学为标尺的激励机制。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沈阳所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已经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战略管理。近年来,沈阳所从总师系统分线设置改革开始,通过设置行政总师系统和型号总师系统,对型号总师队伍实行去行政化,把型号副总师从“爵位”变成“岗位”,明确岗位责权利,有效解决了多型号并行的效率问题,同时破除了资历和级别限制,开辟了一条专业人才选拔晋升的通道。
以科研为中心的沈阳所,人才发展路径设计得特别清晰和精准:强项目制,改变了论资排辈办法,让年轻有机会参与项目,不是因为资历而是能力,参与重大项目是薪酬考核重要指标,又是晋升的重要条件、“破格”的重要依据。担当部门负责人,胡延国的脚步是每年要比别人多加班几百个小时,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针对人才培养和晋升提升的一系列制度创新,让很多像富佳伟、胡延国这样的年轻人在沈阳所可以很快脱颖而出。
回顾建所初期,沈阳所的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两院院士顾诵芬由气动工程师提为副总设计师时仅34岁;航空工业英模罗阳在沈阳所工作20年,36岁即成为党委书记;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孙聪40岁成为总设计师、54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代创业者为沈阳所调创造了青春文化,注入了青春基因,这个青春基因,在今天得到了持续、完善和提升,靠的是沈阳所激发人才无限潜能的制度化管理和科学的激励机制。
航空工业沈飞供图
打造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人生价值
“9点了,要上课了,快回去取书,别迟到了。”完成了一天繁重的工作,沈阳所的青年人并没有着急回家休息,而是自觉地去参加每周一次的“青年夜校”培训课程。一转眼,课程已经持续半年了,每次教室都是座无虚席,无一人掉队。
一直以来,沈阳所十分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针对青年人实施“启航、护航、领航”的“三航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计划,做好战略人才储备和培养;开设总师讲堂、青年夜校、云培训等,构建基于全任务链条的、提升各相关方面履职能力的培训体系。沈阳所还采用差异化收入倾向,加大创新激励投入,降低固定收入比例,拉大绩效收入差距,向核心人才倾斜,使科技领军人才的收入水平高于管理人员,营造了崇尚技术、尊重科技的良好研究氛围。
上一篇:从这里起飞!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人才密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