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设计

张驰:从捕蜻蜓到给国产大飞机造“翅膀” 

来源:飞机设计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30

最开始一间小办公室里,几个年轻人一下了班就拿着木头打磨器件。在一次实验中,他们对200多个部件展开切割和组装,作业了26个小时,完成了验证机“铁鸟”的调试。2013年11月18日,“灵雀”飞上了蓝天,在天空盘旋了五圈之后平稳落地。


“青年要有梦想,不要忘记梦想是什么;要实干,踏踏实实去实现梦想;要有情怀,放弃逐利的思维。”张驰说。


孩子们带着这架2.4米长的航模飞机,一点点地琢磨飞机内部的细节,调整飞机的重心和内部强度,试验飞机飞行之中遇到的转弯等问题,在试飞3000多次后,最终通过考核,并实现在云栖厅的展示飞行。那时埋下的这颗航空梦种子,如今也发芽了,有的孩子上大学时就选了和航空有关的专业。



张驰资料图。北京科协供图


2011年,他选择回国加入中国商飞北研中心。回来之前,一位新加坡的朋友对他说:“我从心底里羡慕你。”他一听很疑惑。朋友解释因为中国可以建造自己的大飞机,而很多国家没有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足够支撑一个伟大的事业。受到激励,张驰进一步下定决心,“要回来参与我们中国自己的飞机事业。”

“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成长,让飞机从物理世界走向了数字世界。”张驰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灵雀”上天只是第一步,张驰的蓝图是让验证机探索出无人驾驶飞机的技术。他们大胆地采用了3D打印的方式,制造出一架完整飞机。但在当时,3D打印技术并不成熟,无法打印出大体积的飞机,在材料制作上出现了机身变形和重量不达标等问题。张驰带着团队思考如何优化验证机部件的分解,最终在3D打印机器里实现了生产。

“薄薄的一张纸,经过简单翻折,对准一个方向稍稍用力,也可以实现对天空与飞行最质朴的想象与期许。”张驰说。





为了更好地把握材料的强度,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局部试片来完成材料强度的检测,对结构做了更轻更优化的处理,搭建了不同于传统飞机的结构模型,提升了飞机的性能。2018年7月8日,中国第一架全3D打印的混合翼身融合验证机“灵雀D验证机”成功首飞,名为“信天翁”。


小时候,张驰爱在乡间小路上捉蜻蜓,观察它们在大风吹动、人类捕捉时如何保持稳定的飞行。在他眼中,飞机给予人类一双“翅膀”,赐予了一种新的超能力。

在梦幻工作室,一架架名为“灵雀”的技术验证机从这里起飞。张驰和一群青年工程师开始了验证机的项目。他们在想,如何用无人机技术或者是航模技术完成飞机的起飞。如何用工程师的模拟测试工程代替飞行员的风险测试。

2017年,在飞往长沙的EU6667成都航空飞机上,张驰征求了航空公司的同意,带着108朵的玫瑰花,向喜出望外的女朋友求婚:“你愿意嫁给我吗?”这架国产ARJ21新支线飞机见证了他的梦想与爱情。他想向爱人和更多人证明:国产大飞机的未来同样值得期待。


正是由于“梦想的力量”,梦幻实验室20多架验证机“灵雀”诞生于此,完成了对概念设计、初步设计再到验证试飞等飞行任务;借助于虚拟飞行技术,他们可以让飞机在计算机系统里“飞”起来。

一架“纸飞机”,是他梦想的起点。要想让“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张驰在小时候摸索了一套方法,两侧纸张保持对称,纸片表面保持光滑,减少空气的阻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在2018年创始界的“2050大会”上,北师大二附中航模社的孩子制作的“纸飞机”,在会场飞行盘旋,引来观众的惊叹。张驰志愿担任这支航模社团队的航空专业顾问、校外指导教师。起初主办方担心安全,不允许飞行展示。在多方沟通之后,主办方让了步,“只要连续30圈试飞不出现问题,就允许展示飞行。”

从小时候的捉蝴蝶、捕蜻蜓、放风筝,到现在成为中国商飞北研中心项目预研总师,张驰的梦想都与“飞”有关。


如今已是项目预研总师的张驰,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国的大飞机,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等项目的研究,要成为那个造“翅膀”的人。今年6月,张驰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开展的遴选活动中,获得了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有媒体称他的成长关键词为“梦想的力量”。

上一篇:DLR完成“电动飞机概念及技术”项目中期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